close

位在東南歐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羅馬尼亞,分別與烏克蘭、摩爾多瓦、保加利亞、塞爾維亞-蒙特內哥羅(南斯拉夫)、匈牙利接壤;主要族群為羅馬尼亞族人,還有少部分的匈牙利人、吉普賽人和德國人,大都信奉東正教。藍色多瑙河、喀爾巴阡山和絢麗多彩的黑海,是羅馬尼亞最有名的三大國寶。

1947年12月30日,王國的末代君王被迫退位,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自此誕生;1948年共黨取得領導政權,1952年以蘇聯模式制定新憲法,直到1989年聖誕前夕,在首都布加勒斯特的街頭響起了隆隆槍聲,雖因著一位匈牙利籍教士被捕而起,卻是人民對共黨極權統治的反撲,革命旗幟在各地掀起;1990年共黨政權瓦解,更改國名為羅馬尼亞共和國 (Republic of Romania)。

隨著共黨的解體,羅馬尼亞經濟體系陷入更大困境,工業幾乎瓦解,礦場、工廠相繼倒閉,政府雖力圖振作但成效不彰。在許多地方,經常可以看到廢棄的工廠建築,人民生活困苦,失業率高,通貨膨脹嚴重。相較於中、東歐其他各國,羅馬尼亞經濟發展落後甚多, 2007年雖加入歐盟,卻是歐盟中經濟發展最落後的國家。

2007年九月,秋高氣爽的時節,因工作關係有幸拜訪了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和第二大城伊希省(Iasi,或翻譯雅西)。
自中世紀以來,羅馬尼亞就處在土耳其、帝制俄羅斯等帝國強權之間,1600年史帝芬大帝﹙Stephen the Great 1457-1504﹚抗禦外侮成功、順利統一羅馬尼亞各省,在位47年間,每戰勝一次便興建一座修院或教堂,處處矗立;加上羅馬尼亞又是通往土耳其帝國的大道,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和其他城市,均可見古典的宏偉建築,使羅馬尼亞城市建築融合了古典和現代的特色。可惜西奧賽斯古在位期間建造了許多火柴盒式的密集公寓,水泥的建築,冰冷的色調,還有需多待修建、未完成的建築,大大破壞首都市街的景觀 。
近年來東歐新興國家快速崛起,但是經濟的發展更加劇城鄉的差距,造成富者愈富,窮者愈窮。伊希市雖貴為全國第二大城,有羅馬尼亞最早設立的大學學府,但相較於首都布加勒斯特的現代化、高樓林立,以及到處擴建的道路,展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明顯差距許多,離開市街,進入鄉村地區的感受更是明顯大不同,老式的馬車漫步行駛在柏油路面上,汽車飛速而過,形成有趣畫面。
今天的羅馬尼亞,自2007年加入歐盟之後,正力圖經濟振興;但同時也有更大的限制和考驗,特別是對傳統農牧業帶來的衝擊。因為歐盟對農牧業產品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管控,若不符合標準就不能在市場販售,對缺乏知識與技術的當地貧苦農人牧人來說,無疑陷入更大的困境。但是,在轉變的關鍵時刻,危機也是轉機,因為加入歐盟意味著有更大的資源和市場,對勇於夢想和決心突破的農人或牧人來說,這正是邁向無限可能和夢想成功的開始。
不同於非洲的貧窮,缺水缺糧缺技術,窘困襤褸明顯可見。歐洲走過大帝國的輝煌時代,再窮再缺乏,裡子再沒有,也一定要顧及面子。因此顯現在外的,是華服美飾,特別是給孩子們的;但心靈上卻是徬煌無助、沒有希望、失去尊嚴。拜訪的一個家庭中,當老祖母看見客人來到,趕緊將曬在陽台、顯露在外的棉被破絮處遮掩起來,擔心客人見到他們的窘況。對經濟弱勢的歐洲家庭來說,最大的貧窮在於心靈的貧窮。
arrow
arrow

    秋ㄚ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